
中国足协近期敲定了国家足球队教练组的基本架构,虽然主教练人选仍在考察中,但中方教练组的位置已经确定保留,延续了外籍主教练搭配本土助理教练的传统模式。这种配置在中国足坛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聘请外籍教练的初期,主要目的是协助外教处理日常事务,同时充当沟通桥梁。国内俱乐部同样采用类似模式,外籍教练执教时总会配备中方人员负责后勤管理和球员协调。
然而近年来,外教团队与中方教练组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双方在执教理念和工作方式上存在明显分歧,导致外教常常感到束手束脚,严重时甚至被完全架空。今年U16国足就发生过日籍教练上村健一与中方人员在训练场上爆发肢体冲突的事件,训练因此中断多时。U20国青队也出现过教练组在酒店会议室就战术安排长时间对峙的情况。成年国家队同样问题不断,外教主张进攻打法,中方坚持防守反击,场上指令混乱不堪,球员无所适从。
伊万科维奇的执教经历最具代表性。这位教练在2024年3月接手国足,带队征战世预赛18强赛。9月遭遇两连败后,关于调整中方教练组的传闻就不绝于耳。他的团队被诟病专业性不足:助理教练频繁搞错球员名单,主教练本人则习惯在场边静观比赛,将大部分训练任务交给中方人员。2025年3月的东亚杯上,在韩国仁川文鹤体育场,伊万的换人指令经过翻译传达三次,两次出现错误,最终不得不由中方教练举牌示意。6月10日对阵印尼的告别战中,沈阳奥体中心再次出现三次换人失误,认错球员的尴尬场面引发球迷热议。赛后发布会上,伊万草草结束发言,6月27日足协正式宣布其下课,由德扬·久尔杰维奇接任。
展开剩余61%这一系列事件促使足协进行深刻反思。他们认为完全依赖外教团队存在风险,管理难度大,必须保留中方教练组作为保障。在北京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基地的日常工作中,从器械摆放到球员签到,处处可见中方人员忙碌的身影。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使得外教难以应对中国足球特有的复杂情况,球员饮食安排、媒体应对等琐碎事务都需要中方人员协调。国内俱乐部的实践也证明,外教执教必须配备中方助理,否则连基本训练都难以正常开展。
足协高层在审阅过往数据时发现,虽然中外教练冲突频发,但中方团队处理了大部分突发状况。比如U16国足在德甲合作项目中,上村健一主张进攻足球,中方坚持防守反击,导致香河基地的训练场上哨声此起彼伏,球员无所适从。基于这些案例,足协最终决定维持现有模式,在评估主教练人选的同时,先行锁定中方教练组配置。
在选拔标准上,足协力求创新,避免重复使用固定人选。他们倾向于选择中青年教练,要求具备执教经验和良好业内口碑,特别强调不能有国家队助理或领队经历。郑智自2023年加入教练组后,主要负责训练指挥,但在2024年9月18强赛后传出可能离任的消息。孙继海和邵佳一虽然符合条件,但都已超过年龄限制。经过层层筛选,范志毅和杨晨脱颖而出。这两位前国脚都有留洋经历:范志毅2000年效力水晶宫期间的长传助攻令人印象深刻;杨晨1997年加盟法兰克福,1999年对阵拜仁的补射进球更是经典。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威望能够有效管理更衣室,确保教练指令准确传达。
范志毅退役后积累了丰富的执教经验,从2007年上海海申到2022年辽宁沈阳城市队,但近年转向娱乐领域发展,需要协调工作时间。杨晨则长期在俱乐部管理工作,从2008年北京国安到2023年中甲俱乐部运营总监,熟悉政策衔接和合同管理,但也面临时间分配的难题。足协看重的是他们的国际背景和新鲜视角,希望为教练组注入新思维。
这一决定引发广泛讨论。批评者认为中方教练组限制外教发挥,支持者则指出全外教团队不适合国情。回顾历史,从1994年首任外教塞巴斯蒂安到2002年阿里汉时期,中方团队始终承担着重要角色。2011年高洪波执教时,中方教练组甚至扩大编制。这种模式延续三十年,已成为中国足球的特色。2024年U20亚青赛预选赛期间,日本教练与中方人员在酒店推演战术至深夜的场面,以及2025年东亚杯上中方协调赛程的案例,都印证了这种配置的必要性。面对现实挑战,足协选择了稳妥的解决方案。
发布于:江西省九鼎配资-实盘配资最优秀的公司-专业实盘配资-股票10倍杠杆正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