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目标倒计时
日前,中国主要城市上半年 GDP 相继公布。
7 月 25 日,青岛公布了 2025 年上半年经济数据,上半年全市生产总值 8587.33 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 5.3%。虽然 GDP 总量落后于天津,但差距进一步缩窄,仅相差 119 亿,距离"北方第二城"越来越近。
早在三年前,山东发布首个全局性、战略性三年规划——《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 ( 2023 — 2025 年 ) 》,青岛领到"强龙头"任务,重头戏之一就是要在 2025 年,实现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进位争先。
从全国城市排名来看,青岛的主要对手有宁波和天津。其中,青岛与宁波同为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沿海开放城市,经常被拿来比较。青岛与天津则同处于北方沿海,青岛甩开郑州稳居"北方第三城"之后,也在努力缩小与天津的差距。
三年之期渐近,青岛能否脱颖而出、进位成功?
三城相争
先青岛一步,宁波和天津已发布经济半年报。
其中,宁波上半年 GDP8861.0 亿元,增速 5.1%;天津上半年 GDP8706.60 亿元,增速 5.3%。
目前看来,宁波、天津、青岛三座城市的 GDP 排序没有变化,增速差距也是毫厘之间。但青岛与天津上半年总量差距,已缩小到 119 亿元,较去年同期收窄了约 100 亿元;与宁波的差距则略有扩大。
如果把时间拉长,青岛并非一直在追赶。2008 年,作为奥运会分会场的青岛,当年 GDP 来到全国第 9 的历史高位,明显高于宁波。
从 2011 年开始,成都、武汉率先发力,一举超越了青岛。此后,青岛在与杭州、南京、无锡、宁波的贴身缠斗中,均以失败告终,导致全国排名一再下滑。近年除了反超无锡,青岛排名没能更进一步。
青岛要"重拾荣光",这不仅关乎一座城市的荣誉。作为山东经济的"龙头",青岛还背负着全省的期许。
2023 年初,山东发布首个全局性、战略性三年规划——《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 ( 2023 — 2025 年 ) 》。该计划不仅将青岛定位为"强龙头",更提出到 2025 年,青岛经济总量在全国主要城市中实现位次前移。
随着任务期限的临近,青岛正加速冲刺,奋力追赶前面的宁波和天津。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在城市能级、经济基础等先发优势方面,天津其实是最好的,青岛其次,宁波最后,但目前的发展势头却是完全反过来的。
直到 2016 年,三座城市 GDP 排位还是天津、青岛、宁波,但宁波分别于 2017 年、2024 年超过了青岛和天津,目前正在向全国 GDP 十强的位次努力。
"相比追赶天津,青岛更应该积极对标宁波",曾刚表示,在营商环境、民营经济活跃度等方面,青岛与宁波存在较大差距。在他看来,未来的城市竞争是都市圈、城市群的整体竞争,也是一座城市与周边城市构成产业集群的竞争。从这个角度,宁波所在的浙江和长三角,优势明显。
宏观指标之外,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更能体现经济发展效益的指标方面,青岛与宁波的差距更大。2024 年,宁波、青岛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为 1790.5 亿元、1339.3 亿元;财政收入分别为 1434.2 亿元、937.8 亿元。
曾刚认为,这意味着宁波有更大的空间、更充盈的财政,进行新兴产业布局和企业的转型升级。
"单科"优势
一个普遍共识是,眼下的城市竞争,工业是相当关键的胜负手。
对那些增速高的城市,工业表现的强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
青岛是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培育出了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五朵金花"。天津同样是中国近现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 41 个工业大类中的 39 个,是北方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
彼时全球呈现出工业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中国城市也不例外。
但相比宁波二产从 2010 年占比 55.4%,降至 2024 年占比 43.4%。另外两座城市二产占比的下降曲线相对陡峭。
青岛二产占比从 2010 年的 46.4%,下降至 2024 年的 34.2%;天津则从 2010 年的 53.1%,下降至 2024 年的 34.5%。
曾刚表示,从全球来看,适当缩减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的确有利于城市的产业升级。但制造业对城市仍然重要。上海、杭州承载了长三角大量的服务业功能,宁波、苏州等城市深耕制造业,依旧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近些年,三座城市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造业的差距。
狠抓制造业,早在 2023 年,青岛印发《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 — 2025 年)》,提出到 2025 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 29% 左右,支撑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30% 左右。
眼下,青岛制造正在强势"回春"——去年上半年,青岛拿下 5.8% 的经济增速,跑赢宁波、天津,其中规上工业增速达 9.8%。今年上半年,优势继续保持,青岛 5.3% 的经济增速与天津持平,领先宁波 0.2 个百分点,其中规上工业增速达 7.7%,高于宁波 2 个百分点、天津 2.6 个百分点。
回顾经济史,每一个时代的风口都会催生出几件世界性的耐用消费品,这些产品是当时社会大众生活场景中最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青岛曾凭借空调、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打响"青岛制造"的招牌,但也在后续转型过程中,被诟病"产业结构老化","传统产业比重太大,引领性创新产业太少。"
抢占先进制造业制高点,以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青岛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 13.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 55.9%,比上年同期提高 4.2 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8.6%。
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虚拟现实设备、多晶硅、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 4.9 倍、2.5 倍、38.4%、20.9%。
根据去年印发的《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 — 2025 年)》,青岛曾提出"到 2025 年,力争整车产量达到 40 万辆"的目标。最新的数据显示,今年前 5 个月,青岛累计汽车产量 38.42 万辆,同比增长 41.5%,已远超过去年全年产量。
服务"向实"
从占比来看,服务业依然占据青岛经济的大半壁江山。
青岛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 64.6%,比上年同期提高 0.5 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62.7%。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 6.3%、5.9%。1 — 5 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 4.0%。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分别增长 36.4%、27.0%、20.2%。
在曾刚看来,服务业与制造业并不是相互隔绝的关系,而是应该"拉通",实现相互赋能。为了将服务业与制造业"合为一盘棋",青岛锚定的方向是将生产性服务业摆在了产业布局的重要位置。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
早在 2024 年,青岛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 10495.5 亿元。彼时的数据显示,青岛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6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 56.0%。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5921 亿元,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 74.2%。
一组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用来衡量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即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到 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70%。在 2025 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青岛明确提出,要"在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上聚力攻坚求实效""实施现代服务业提升行动"。
不只是青岛,杭州、苏州、宁波等地也将生产性服务业摆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默契背后是一组乘数效应:据青岛当地媒体报道,将生产型服务业发展程度提高 1%,制造业效率可以提升 39.6%。
就在 6 月,青岛市委书记曾赞荣在调研督导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时指出,要聚焦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按照青岛的规划,力争到 2025 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 6800 亿元,年均增速超过 7%,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62% 左右,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生产性服务业标杆城市。
九鼎配资-实盘配资最优秀的公司-专业实盘配资-股票10倍杠杆正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