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之后,你是否总觉得身体被掏空?早晨挣扎着起床,脑袋昏沉似灌了铅;稍微活动就心慌气短,后背虚汗黏糊糊;镜子里的自己面色萎黄,连指甲都失了血色;整日只想瘫在沙发上,对什么都提不起劲…
别再把这一切简单归咎于'天太热'了!中医有明训:夏季无病三分虚。尤其对气血亏虚之人,三伏天简直是'雪上加霜'的考验。
三伏酷暑,为何偏偏最耗你的气血?
汗为心之液,大汗必伤气血《黄帝内经》明示:'炅则气泄','炅'即暑热。高温逼迫身体打开毛孔,大量汗液外泄。中医认为'汗血同源'、'气随津脱'。出汗过多,不仅损失了滋养身体的津液,更直接消耗了宝贵的气血!尤其心气心血,首当其冲。
湿困脾阳,气血生化无源三伏天不仅热,更兼湿重。中医讲'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的'总工厂'。湿气如油裹面,最易困住脾的阳气,导致脾胃这个'气血加工厂'运转乏力。你吃进去的水谷精微无法高效转化为气血,反而可能堆积成痰湿,让人更觉困重乏力。
心火亢盛,暗耗阴血夏季对应五脏中的'心'。暑为阳邪,易引动心火。心火过旺,如同体内小火炉不停燃烧,会悄悄耗伤心阴心血。这也是为什么夏天容易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的原因之一。
抓住三伏黄金期,补足气血事半功倍!
中医智慧强调'冬病夏治,春夏养阳'。三伏天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人体肌肤腠理大开,气血流通加速。此时若能顺势而为,借助天力温养脏腑、培补气血,效果往往远超平时!
三伏续命方:四神汤 + 黄芪,健脾祛湿,气血双补!
今天特别推荐一个源自中医经典思路的食疗方,它巧妙融合了健脾祛湿的'四神'根基与补气固表的黄芪之力,专门针对三伏天'湿困脾虚、气血双耗'的核心问题:
四神扶正黄芪汤
怀山药 15克:健脾气,养脾阴,补肺固肾。平补之品,助力脾胃这个'气血工厂'恢复运转。
茯苓 15克:健脾利湿的'高手'。渗湿而不伤正,帮助清除困住脾阳的湿浊。
莲子 15克:补脾止泻,养心安神。既能助力脾胃,又能清心火安神,改善夏季心烦失眠。
芡实 15克:益肾固精,健脾止泻。被誉为'水中人参',脾肾同补,加强固摄之力,防止气血精微流失。
黄芪 10-15克:补气之王!尤其善补脾肺之气,提升身体'能量场',增强卫外功能,减少虚汗。现代研究也表明其能促进造血功能。
图片
煲汤法(推荐):将上述材料稍清洗,与排骨、鸡肉(约250克,焯水)或猪肚一起放入砂锅,加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5-2小时。出锅前加少许盐调味即可。喝汤吃肉吃料。
煮粥法:将材料(芡实、莲子可提前浸泡)与大米或小米一同煮成软烂的粥。
代茶饮(方便):将材料洗净放入养生壶,加水1-1.5升,煮30-45分钟,代水饮用,可反复冲泡。
在三伏天期间(尤其是感觉特别疲惫、汗多、胃口差时),连续食用7天为一个调理小周期。之后可以每周食用2-3次作为巩固。坚持整个三伏天(约30-40天),效果更佳!
为什么'7天'就能启动,'三伏'坚持受益'一整年'?
7天是启动期:连续7天的调理,能有效打破'湿困脾虚'的恶性循环,初步唤醒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化,让身体明显感受到能量回升(精神、气色、出汗改善)。这相当于给气血亏虚的身体按下了'重启键'。
三伏是夯实期:利用长达30-40天的三伏天,持续巩固健脾祛湿、补气生血的成果。如同'趁热打铁',借助天时阳气,将补益效果层层渗透、牢牢巩固在脏腑深处。
受益'一整年':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是生命之源。三伏天把脾胃功能调强了,气血的源头活水充足了,整个身体的根基就打牢了。气血充盈,脏腑得养,抵抗力增强,自然能为接下来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减少秋冬季节因气血不足导致的各种虚寒病症(如怕冷、易感冒、月经不调、疲劳加重等)。
温馨提示:
体质有别:此方偏于温补平和。若正处于感冒发烧、急性肠胃炎,或体质是明显实热证(如舌红苔黄燥、大便秘结、口臭严重)、阴虚火旺(如五心烦热、盗汗)者,建议暂缓或在中医师指导下调整(如可去掉黄芪或减量)。
孕妇慎用:孕妇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
效果保障:调理效果与个人体质、生活习惯(如是否继续熬夜、贪凉、过劳)密切相关。配合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如八段锦、散步)、避免过度贪凉(空调、冷饮),效果更上一层楼!
抓住三伏天的'天时',用对方法,激活你自身的气血能量库!连续7天给身体一个深度滋养,坚持整个三伏,为未来365天的红润气色、充沛精力打下坚实地基!
赶快收藏,明天就去备料吧!这个三伏,让气血'伏'起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九鼎配资-实盘配资最优秀的公司-专业实盘配资-股票10倍杠杆正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